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光影长河映乡愁:浦口乡村电影放映员的时代答卷——江苏师范大学实践团队赴南京市浦口区汤泉及永宁街道调研纪实

2025-02-26 10:23:15   来源:中华网

2025年2月19日,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团委走进南京市浦口区汤泉及永宁街道,围绕“乡村电影放映与乡村振兴”主题开展调研,深入探访乡村电影放映员的时代故事。郑宸瑶与黄子畅同学作为代表采访了在职电影放映员陶成国。他和他的同事们用光影编织着乡村振兴的文化经纬,让流动的光影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一束光影,半生坚守:乡村放映员的时代印记

"胶片转动的沙沙声,就是乡村的呼吸声。"在陶成国布满老茧的双手间,保存着三十余本泛黄的放映日志。1982年,他怀揣着对电影的热爱参军入伍,在部队中习得电影放映技术。1985年退伍后,这份热爱便化作了长达近四十年的坚守,成为他人生中最难忘、最钟情的事业。在他收藏的放映机陈列架上,从70年代笨重的放映器,到如今轻便的数字放映设备,每一道划痕都铭刻着时代的年轮。

在城市化浪潮中,浦口区的放映员队伍从鼎盛时期的百余人锐减至个位数。那些曾与陶成国并肩的"光影使者",有人转行开起了网约车,有人南下务工。但老陶始终记得那年夏天他在大街小巷放映《古城黎明》时群众们专注的状态。整齐坐好,目光炯炯有神地盯着电影屏幕,电影中人物的一颦一笑牵动着他们的所有情绪。"那一刻,我读懂了电影对乡村的意义。"

流动的露天剧场:乡土文化振兴新图景

“起初,农村电影在大桥乡电影院放映,然而,80年代末电影行业的不景气,让电影院的上座率日益低迷。无奈之下,放映工作转为露天形式,电影就此走进乡村,送到了百姓的家门口。”陶成国回忆道。这一转变,开启了乡村电影放映的新篇章,也让陶成国和他的同行们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温情的旅程。后来,2006年国家推行农村公益电影政策,点亮了乡村电影放映事业前行的道路。政府服务与放映员放映相结合的打包模式,为放映员的收入提供了保障,让乡村电影放映事业迎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每逢农历节气,永宁街道侯冲景区的百年戏台上,数字放映机投射的光束与雕花梁柱交相辉映。游客们发现,在3D影院遍布城市的今天,露天电影竟成了乡村旅游的"流量密码"。这种"文旅+电影"的创新模式,正在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汤泉街道通过农民群众需求分析,为不同村落定制放映菜单:在苗木专业村播放农林科技片,在红色村寨展映革命题材,在留守儿童聚集区安排动画专场。除此之外,浦口区充分配合政府作为,在电影放映前后设置燃气煤气安全排放科普微课堂,让文化供给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光影背后的攻坚:新时代的传承之困

然而,这份坚守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露天放映的环境与舒适的室内影院天差地别,夏日蚊虫肆虐,冬日寒风刺骨且尘土飞扬。放映员队伍后继无人的困境日益凸显,收入有限且需承担多种费用,使得这份工作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陶成国等老一辈放映员忧心忡忡,他们迫切希望政府能够注入新生力量,为乡村电影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数字化浪潮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有审美代际的鸿沟。当"Z世代"村民更习惯短视频时,如何让银幕重获青睐?放映过程中,陶成国团队“群众选片、放映员订购”的模式应运而生,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同时,我们还为观众准备小凳子、驱蚊花露水和扇子等贴心物品,用实际行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传递着温暖与关怀。”陶成国笑着说道。相比于单调冰冷的电子屏幕,群众们更喜欢露天电影的有始有终,热闹温情的氛围让他们流连忘返,其中蕴藏着乡村电影在时代浪潮中的传承之因。

星河长明: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担当

当陶成国回忆起零八年放电影的时候,一位妇女以看电影为由拒绝打麻将,并讲述起她与丈夫因电影相识相爱的甜蜜过往时,他总会感到无比欣慰……这些温暖瞬间,正是乡村电影生命力的最佳注脚。

浦口区的实践揭示着深刻命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绝非"锦上添花",而是"强基固本"。当城市院线追求票房奇迹时,乡村银幕正书写着另一种传奇——用光影缝合城乡文化裂痕,让数字化浪潮中的乡土记忆找到安放之所。

此刻,长江之畔又升起新的银幕。这束穿越时空的光,照亮的不只是乡村的夜晚,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传承。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这些光影坚守者正用执着与创新,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文化史诗。

此次调研成员深刻感受到乡村电影在文化振兴中的独特价值。未来,我们期待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不断探索乡村电影放映发展新模式,以乡村电影之曲,奏响乡村振兴的壮丽乐章。(姜彤、赵楚楚、陈淇、张博媛 摄者:郑宸瑶、黄子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