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由5名大学生组成的“画里乾坤队”走进四川夹江年画非遗基地,开展“传非遗之薪,续年画之火”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不仅让年轻学子深入了解了夹江年画的历史脉络与技艺精髓,更通过创新实践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沉浸式体验:探寻年画技艺的精髓
活动伊始,基地张妍云老师带领队员们参观了非遗基地的建筑群,结合川西民居特色与年画工坊布局,讲解了建筑中蕴含的文化符号与历史故事。在年画陈列馆,导师以《门神》、《元亨利贞》等经典作品为切入点,梳理了夹江年画自明代起源至今的技艺演变,解析其“以手传心、以艺载道”的艺术内核。
队员们还走进原料工坊,观摩了传统矿物颜料调配、手工制纸、雕版制作等工艺流程。从辰砂的研磨到构树皮的蜕变,从雕版的精细刻画到年画的拓印填色,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这种沉浸式体验,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精妙与匠人精神的伟大。
创新实践: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
在实践核心环节,队员们亲自体验了年画制作的全过程。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荣强老师的指导下,从勾线、刻版到拓印、填色,亲手完成了一幅幅寓意吉祥的年画作品。恰逢寒假少儿非遗研学活动,队员们还与当地青少年共同探讨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并通过互动游戏传递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此外,团队还尝试将夹江年画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向年画基地建言献策例如可以尝试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如年画主题手机壳、帆布包等,深受年轻人喜爱。团队还利用AR立体图像,让《鲤鱼跃龙门》可以“动起来”,360度全方位展示年画细节,并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发布实践纪实视频,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关注。
深度对话:传承人的坚守与青年的使命
活动中,团队专访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荣强大师。张大师分享了他五十余载的从艺经历,提到夹江年画曾一度濒临失传,是几代匠人的坚守才让这门技艺得以延续。他勉励队员们:“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年轻人要有使命感,接过传承的接力棒。”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队员们。大家意识到,非遗保护不仅是传承人的责任,更是每一个青年人的使命。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争做非遗的‘守护者’与‘传播者’,让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成果与展望:搭建非遗传承的青春桥梁
此次实践不仅让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夹江年画的文化价值,更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扩大了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团队撰写了《夹江年画总结书》,并走入学校开展非遗调研宣讲,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同时,团队与夹江年画非遗基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高校与非遗传承基地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团队计划继续探索非遗文化的创新路径,例如开发年画主题的互动游戏、举办线上线下结合的展览活动等,进一步扩大夹江年画的传播范围。正如队员们所说:“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未来的资源。我们要用创新的方式,让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此次夹江年画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展现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当,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下,夹江年画这一千年技艺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西南科技大学画里乾坤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