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春之际,福建江夏学院海峡财经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团积极响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利用寒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漳州探寻当地丰富的非遗民俗文化,用青春力量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理论先行,筑牢调研根基
在实践筹备阶段,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调研的深入性,实践团成员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们仔细研读《你未必知道的福建》《漳州历史文化丛书》《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精萃》等书籍,了解漳州的历史文化脉络和非遗传承情况,从理论层面为实地调研筑牢根基,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做好充分铺垫。
图为实践团在漳州古城合影 杜文婧供
古城烟火,品味非遗美食
抵达漳州后,实践团首站来到充满烟火气的漳州古城。春节期间的古城热闹非凡,大街小巷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非遗美食和传统小吃。灌蛋将蛋香与肉香完美融合,寓意着福运满满;香脯糕口感细腻甜蜜,象征着生活顺遂如意。每一道美食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承载着漳州人民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实践团成员在品尝美食的同时,积极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深入探寻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制作工艺,真切感受到了非遗美食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情感。
文庙寻迹,感悟崇文精神
随后,实践团走进漳州文庙。红墙黄瓦的漳州文庙庄重而宁静,大成殿和泮池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道冠古今”“德配天地”牌坊气势恢宏,彰显着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站在文庙中,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与朱熹等先贤对话,深刻感悟到崇文尚学精神的内涵,进一步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为实践团走进漳州文庙感悟崇文尚学精神 陈怡静供
双馆探秘,邂逅民俗魅力
漳州市博物馆和古城记忆展示馆也是实践团此次行程的重要一站。在漳州市博物馆,馆内丰富的非遗展示品令人目不暇接。漳州木版年画和剪纸以神话传说、传统故事为主题,色彩鲜艳夺目,线条细腻流畅,每一处都凝聚着非遗传承者们的匠心独运。芗剧独特的唱腔演绎着生活百态,船模见证了漳州的航海历史,土楼模型则体现了当地家族聚居与防御的功能,这些都给实践团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古城记忆展示馆,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漳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得以全方位呈现。馆内展示的片仔癀制作工艺、八宝印泥制作工艺以及别具韵味的古语民谣,让成员们充分感受到漳州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学习年画、剪纸等非遗技术 陈怡静供
图为实践队员在古城记忆馆中体验古语民谣 陈怡静供
木偶传奇,领略匠心传承
在漳州木偶艺术展示馆,实践团成员被木偶制作工艺和表演艺术深深震撼。从精心选材,到精雕细琢、细腻绘画,再到最后的完美组装,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工匠们大量的心血。展示馆内播放着经典的木偶戏片段,队员们被生动的剧情和精彩的演绎深深吸引,深刻体会到木偶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感染力。
图为实践团参观学习布袋戏发展史及木偶制作工艺 杜文婧供
实践启思,传承创新精神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成员收获满满。通过实地调研和亲身体验,他们深入了解了漳州丰富多样的非遗民俗文化,不仅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更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生力量。
实践团成员们表示,后续将以本次实践为基础,持续开展深入的学习调研,积极推动实践成果转化。团队计划形成调研报告、实践感悟等多种形式的成果,通过多渠道宣传,唤起社会各界对漳州非遗民俗文化的关注,弘扬独特的“闽人智慧”,助力漳州的非遗古韵和民俗文化在新时代持续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