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至18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学院“以‘船’述史”实践队在林珊仟、吕文庭、白龙骧三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赴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宁德市霞浦县博物馆、海岛乡西洋岛开展“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福“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制造技艺”为切入点,聚焦海岛航海文化科普,从历史探源、传承创新、海岛科普、结对共建等方面开展。
探源八闽,追寻“船”的历史足迹
以“船”为媒,追寻历史。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东方节点,而“船”则是开拓海洋的重要载体。为梳理“船”的历史脉络,实践队分别探访大思政实践基地“厦大人类博物馆”、“霞浦县博物馆”等场馆,通过现场参观、访谈霞浦县博物馆馆长雷谢清,进一步了解“福船”、“水密隔舱技艺”在人类航海史中的重要意义。参观学习过程中同步开展两场线上直播,直播间涌现了千余名观众,共获近四万点赞。
图1:实践队在霞浦县博物馆聆听雷谢清馆长介绍福船及其航海史
船模制作,开展非遗传承与创新
传承技艺,开拓创新。实践队前往国家级海洋文化科普综合教育基地。在船模大师工作室学习福船船模制作技艺,并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细秀连线访谈。“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在世界航海史上领先西方国家1000多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刘细秀老师的教授与指导下,实践队成员们对于我国航海历史倍感骄傲,对刘细秀老师50年坚持船模制作的“匠人精神”深感钦佩。在船模创作过程中,实践队成员深刻意识到“非遗技艺”的传承需要现代化设备的赋能,比如使用数据建模、激光切割、3D打印等,可以极大提高制造效率,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参与到这项技艺的体验和传承中来。同时,在讲到船舶发展史和我国近代航海屈辱的历史,实践队成员深感作为航海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开拓创新、向海图强的历史责任。
图2:实践队在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前合影
图3:连线访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细秀
图4:实践队队员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细秀请教福船模型制作
奔赴深蓝,赴海岛调研科普
跨越山海,奔赴海岛。东海之滨,群岛之乡,海岛乡是中国版图上唯一一个以“海岛”命名的乡镇,实践队来到霞浦县海岛乡,开展调研。海岛乡由161座岛屿组成,有人岛只有3座,小学仅有一所——海岛中心小学,在校生仅82人。岛上居民日常进出岛每日仅有一趟班船。实践队围绕“船”开展了对于海岛乡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及流动、经济来源、日常交通、物资采购、儿童教育、未来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调研。
图5:实践队成员向海岛乡政府工作人员俞辉了解海岛乡地理位置、航线运输等
图6:实践队成员向海岛乡岛民调研有关西洋岛“船”的历史、作用、地位及未来发展期待
海洋科普,共绘梦想。实践队在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走进霞浦县海岛乡海岛中心小学,进行海洋科普。带领小学生们动手体验船模制作、海上绳结、旗语、海上急救等海洋文化科普知识,厚植孩子们亲海、爱海、向海而生的情怀,增强海洋文化自信。
图7:实践队成员为海岛中心小学学生讲授“福船”文化并带领体验船模制作
图8:实践队成员为海岛中心小学学生讲授海上绳结技艺
图9:实践队成员为海岛中心小学学生教授海上急救知识
图10:实践队成员教授海岛中心小学学生用旗语打出“我爱你中国”
图11:实践队成员与海岛中心小学师生合影
合作共建,奋楫杨帆
结对共建,薪火相传。实践队代表学院与海岛乡中心小学、海岛乡人民政府均达成共建协议,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未来将探索持续开展走上小岛,走到海滨的海洋文化科普合作机制。
图12:与海岛乡中心小学共建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图13:与海岛乡政府共建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海洋,孕育着向海而兴、拓海为荣的梦想;福船,承载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乘风破浪的精神。实践队在追寻领袖足迹、体悟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刻感受到了“船”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底蕴与创新精神,这不仅是对海洋的敬畏与崇拜,更是对中华民族智慧与勇气的颂扬。实践队将持续深入调研、守护、传承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文化,让海洋梦想与福船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