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院长 刘志东教授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病治病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方针,把中医药现代化列为维护人民健康的一项核心内容。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中医药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院长、国家青年岐黄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代中药发现与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东教授以国家战略为导向,深耕组分中药高端制剂的创新研究与转化应用,带领团队不断攀高登新,助力和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从传统走向现代 创新研发中药制剂
传统中医药需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突破技术瓶颈,从而实现创新发展,这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刘志东教授怀揣着这一信念,踏上了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道路,聚焦于组分中药高端制剂创制和转化中的共性问题和技术难点,应用纳米、原位凝胶、缓控释等多种新技术新方法,设计了眼部、脑部、肿瘤靶向、肺部等多种新型制剂,搭建适宜中药开发的技术平台,在组分中药新型给药系统和产业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针对现有眼用制剂清除率高、生物利用度低、患者顺应性差的问题,基于组分中药在抗生素替代、慢性病治疗方面的优势,采用原位凝胶技术、纳米技术和渗透促进技术,通过延长药物在眼部有效部位释药时间、增加药物的角膜透过效率,设计了多种高端、长效眼用制剂。这些制剂延长了药物在眼部有效部位的释药时间,显著提高了药物的角膜透过效率,从而获得了良好的眼部疾病治疗效果。
除了眼部制剂外,肺部精准递送创新制剂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根据肺部疾病特点,刘志东教授带领团队通过控制组分中药和适宜载体材料的粒径和粉体学特性,实现组分中药的肺部精准递送给药,有效提高了活性成分在病灶部位的浓度,显著增强了治疗效果。“清金益气方”主要用于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者核酸阴性后依然存在明显的咳嗽、免疫力低下等症状,基于此方中有效组分构建黄芩/马鞭草雾化吸入剂,将药液以气溶胶形式沉积于肺深部,增强药物的滞留时间与局部浓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细胞凋亡及改善微血管循环等显著提高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为中药治疗肺部疾病提供了借鉴。
科技赋能产业 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真正造福社会、服务人民。刘志东教授时刻谨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与企业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与企业合作开发的中药创新制剂“黄芩眼用凝胶剂”和“三七总皂苷眼用凝胶”,分别针对白内障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目前这两种制剂均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两项授权专利的成功转让实现成果转化收入1200余万元。通过校企共建中药眼用新型制剂研究中心、建议修订产品说明书等方式,服务企业20余家,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提升了中药制剂的科技内涵,响应了国家对于中医药现代化与产业化的号召,从而为健康中国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实践经验,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刘志东教授带领团队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不懈努力与研究成果,在多个层面彰显出重要的社会价值。为中医药治疗眼部疾病、肺部疾病等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制剂,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尤其是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疑难病症的治疗更是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搭建技术平台与校企合作,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促进了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为企业创造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引领行业进步 培养新一代人才
在中医药领域的深入探索与研究中,刘志东教授始终保持着对科研工作的高度热情,在聚焦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卓越的引领精神。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省部级和企业合作课题50余项,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在理论著述方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70篇、被引1500余次;参编国内外著作1部、规划教材4部。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专利35项,获专利授权23项。这些成果集中反映出其个人的学术影响力,以及在中医药领域的引领作用。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教育提供了根本动力,这就凸显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除了在科研上的卓越成就之外,刘志东教授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个人品格修养,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自我极限。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材编写等工作,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中药学科体系,参编本科药学教材4部,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学校“中药学双一流学科”的建设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贡献力量。依托科研教育教学实践,贯彻项目育人和实践育人,培养研究生科学精神,把科研工作中的学科新进展和切身体会传递给学生,培养研究生科学精神,带动学生不断攀登学术新峰,不断求知求真求索。在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方案、调整技术路线,力争树立严谨扎实的科研作风,努力培养勇于开拓的科研精神,获得了“天津市优秀青年研究生指导教师” 等多项荣誉称号。
必须坚持医学和产业双轮驱动,中医药将搭上现代化、科技化、产业化的列车,更好地走向世界、服务全人类。期待更多的科研人员同舟共济,共同助力中医药的繁荣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文/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