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越来越多人被心血管疾病困扰,而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所造成的血管阻塞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和治疗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基础药物,像脑卒中、冠心病等都跟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而这些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都离不开抗血小板药物![1]
在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是当前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药物。阿司匹林是通过降低环氧化酶活性,以抑制血栓烷A2生成,以此来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只是阿司匹林副作用较大,有一部分患者在服用后会出现消化道损伤、出血、尿酸高等不良反应。引朵吲哚布芬跟阿司匹林一样,也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合成,从而抑制血栓烷A2生成,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不同的是吲哚布芬的抑制作用是可逆性的,而阿司匹林不可逆。[2]
由于吲哚布芬对血小板的抑制是可逆的,这使得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小,出血风险低,对于本身胃肠道功能比较脆弱但又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来说,无疑是更安全的选择。
此外,这一特性还让吲哚布芬为需要择期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便利性和安全性,术前24小时停药即可进行外科手术。[3]因为引朵吲哚布芬对血小板功能是高选择性、可逆性地抑制,血小板功能在24小时内即可恢复。而阿司匹林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化酶合成,也就是说对原有血小板功能的抑制不可逆,功能恢复需要新的血小板形成,这个周期需要5—7天,当手术时间紧迫时,吲哚布芬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很多人表示在之前并未太多听人说过引朵吲哚布芬,只是感觉近几年似乎用的人比较多,以为它是新药。但其实中美华东的吲哚布芬早有数十年的应用历史,它早在1984年于意大利上市,2005年在我国上市,只是开始的时候尽管有疗效好,副作用低的优势,但推广度并不高。在2017年被纳入医保乙类药物中后,让更多人得以使用。
除了阿司匹林之外,氯吡格雷也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但是有约50%的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同时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在初期不能够很快地见到效果,存在低反应性、使用常规剂量到第5日才起效等情况。而且很多药物会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比如奥美拉唑等这样的常见药,都会对氯吡格雷的作用产生影响,这就为之后的联合用药增加了难度。
而吲哚布芬在一众抗血小板药物中,除了高效的抗血小板效果,还具有良好的药物相互作用,因为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少,为联合用药提供了安全保障。
所以尽管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在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治疗中很常见,但同时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更高,而由于引朵吲哚布芬对血小板的特殊作用方式,对胃肠功能弱的患者更友好,同时在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疗时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更好。而且由于吲哚布芬在具有抗血小板的同时,兼具抗凝作用,可以为需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的患者提供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19)中推荐有胃肠功能差或阿司匹林过敏等以及高出血风险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可使用吲哚布芬来进行预防。
说明书中推荐吲哚布芬克用于动脉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变、静脉血栓形成,也可用于血液透析时预防血栓形成。[4]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卒中学会,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及低反应性人群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1,29(5):241-250.
[2]温继梨,崔晓迎.吲哚布芬应用于PCI术后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研究 [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010):29-30.
[3]杨霞,刘维,陈恳,等.吲哚布芬片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4).
[4]吲哚布芬药品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