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评议开先河,民主监督成闭环。2024年,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人大主席团创新监督工作方式,在全县乡镇层面首次开展“代表评议”活动,并以此催生了非常有效的监督链条。通过“评议-问政-复评-跟踪”一系列组合拳,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既形成了民主监督的完整闭环,也促使了该镇基层人民民主从“为民做主”到“由民作主”的形式转变。
将民主评议作为激发基层工作潜能的“催化剂”
今年3月,为进一步促进基层站所工作提质增效,方集镇人大在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期间,创新工作举措,组织59名镇人大代表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按照“优秀30%、较好40%、一般30%”的比例,分别对20个镇直、镇管单位上年度工作进行民主测评。会议当场公布评议结果,相关负责人当场认领了测评结果并作了表态发言。人大代表的“满意度”被清晰直观地反映出来,其履职信心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为强化评议结果运用,镇人大主席团决定将该结果作为2024年度“七一”表彰的重要评判依据,同时将评议结果为“一般”等次的6家单位列为年度人大问政对象。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考试”,基层站所负责人个个压力山大。因为“浑水摸鱼”的时光一下子被斩断了,他们似乎被“逼上了绝路”,都深知评议的结果是动态的,人人不得疏忽大意。鉴于评议范围对站所全覆盖,为了个人的面子也为了单位的整体形象,基层站所“争先进位谋出彩”的浓郁氛围立马形成了。民主评议显然已经成为激发该镇基层工作潜能的“催化剂”。
将代表问政作为推动基层工作落实的“加速器”
为有效助推后进单位的工作提升,镇人大主席团通过座谈、走访、集中调研等方式,收集并梳理了民生热点、站所难点、代表痛点等问题26条,同时制定了详细的问政方案,为开展好接下来的问政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6月17日,由县、镇人大代表及部分群众共计60余人参加的问政活动正式开始。“黄站长,退役军人服务站在上次人代会民主评议中名次比较靠后,请问你单位是如何看待这个事情的?今后将采取哪些实打实的措施来提高代表的满意度?”县人大代表汪承友第一个提问就让现场充满了“火药味”。其他代表也分别紧贴民生实际,直奔主题,接连抛出问题,在场单位其他成员都屏着呼吸全神关注。相关负责人面对提问态度端正,虚心诚恳,回答问题不回避、不拐弯,一问一答、干脆利落。特别是针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绝大部分负责人在答复中逻辑清晰、措施得力。问政现场虽然辣味十足,但效果显著,他们这种“有备而来”的自信以及不虚夸的表态得到了现场其他人员的高度肯定。问答环节结束后通过测评,满意率均达到100%。问政效果起到了推动基层工作“加速器”作用,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并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
将跟踪问效作为提升基层工作质效的“助推器”
依据评议结果开展的问政活动,期间相关站所负责人都在顶着压力持续做功课。为了防止这种成效是一时的,也为了验证问政对象提出的措施是否真正可行,镇人大主席团将跟踪问效作为提升工作质效的“助推器”来用,不但“挤”出了好结果,还推广了新方案。一年来,镇人大的这把“回马枪”专盯站所的人和事,通过听取汇报、执法检查、现场询问等多种方式进行跟踪督办,“松一松”“歇一歇”“卸担子”的思想和行为被消除在萌芽状态,一些棘手事、难心事得到了有效解决。在下半年的第二次人代会上,代表们对20个镇直、镇管单位今年以来的工作再次进行投票测评,经现场统计,年初排名靠后的6家单位的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之前排名很靠前的个别单位满意度有所下降,负责人引起了警觉,当场表态将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一年来,镇人大的这把“冲锋枪”又瞄准了收集民意和反馈民意的直通车。经过充分的调研,为更好地利用人大自身阵地察民生之需、尽监督之责,镇人大主席团决定将原人大代表联络站前移,由主席团成员汪本善同志常驻联络站,同时将部分人大代表“编组进站”,编组人员工作日轮流在联络站主持代表联谊活动,并根据需要开展相关问政活动。通过持续的跟踪问效,一些意见、建议得到了及时沟通反馈;通过有声有色的联络活动,代表联络站为一些高质量的议案搭建了进一步“佐证”的平台。代表联络站变成了收集民意和反馈民意的直通车和中转站,自然也成了代表、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连心桥。
下一步,镇人大主席团将从横向方面继续探索和完善代表评议催生的全链条监督工作机制,纵向方面进一步拓宽评议对象范围,对村(社区)开展即时评议,最大限度地助推广大群众“急难愁盼”的各类问题得到解决,为加强基层治理工作出实招、出真招。(钱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