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盐酸甲氧氯普胺致锥体外系反应,如何应对?

2024-12-24 15:16:49   来源:今日热点网

盐酸甲氧氯普胺作为一种镇吐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常表现出多种不良反应,其中锥体外系反应较为显著。锥体外系反应是指药物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受体功能,导致的一系列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异常的症状。

1.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生理功能为:

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

维持躯体的运动姿势;

与随意运动相伴随的不自主运动有关;

对下运动神经元的发射起控制作用。

2.甲氧氯普胺是怎么引发锥体外系反应的?

椎体外系的调节功能有赖于调节中枢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动态平衡,这两种递质在功能上相互制约,正常时处于平衡状态。而甲氧氯普胺通过抑制多巴胺受体对延髓催吐化学感应区的抑制来达到抑吐作用,大剂量应用时可能阻断多巴胺受体,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导致锥体外系反应。

3. 锥体外系反应临床表现

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出现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帕金森综合征样症状。

急性肌张力障碍: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

静坐不能:出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

迟发性运动障碍:出现吸吮、舔舌、咀嚼

4.锥体外系反应怎么预防?

控制剂量:甲氧氯普胺椎体外系反应属于剂量依赖性,因此,每天的使用剂量不超过

0.5 mg/kg。

特殊人群:少儿及老年人更易发生锥体外系反应,剂量酌减。肝肾功能异常者会延长本品的代谢时间,增加锥体外系反应的风险,对于该类特殊患者需要密切监测。

对于必须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的患者:为尽可能避免发生椎体外系反应,必要时可将抗胆碱能类药物与甲氧氯普胺合用;

应注意避免与酚噻嗪类药物(如氯丙嗪等)合用,因该类药物亦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的不良反应,与甲氧氯普胺有协同作用,从而加重病情。

5.与癫痫的鉴别

癫痫发作通常表现为突然的、短暂的、重复性的发作性症状,如意识丧失、抽搐、感觉异常等。癫痫发作时,脑电图可能显示异常放电,这是癫痫的一个直接诊断依据。病史:详细的病史采集对于区分癫痫与其他疾病非常重要,包括发作的频率、触发因素、发作后的恢复等。

锥体外系症状为不自主运动、运动障碍等,如舞蹈症、手足舞动等。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MRI、CT等影像学检查可能显示基底节区的结构性变化;实验室检查可能发现代谢异常。家族遗传史:部分锥体外系疾病具有遗传倾向,家族遗传史的询问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6.发生锥体外系反应后要如何紧急处理?

一旦诊断明确后,需立即停用药物,密切观察检测患者的下肢震颤情况;

一般患者停药后不需要特殊治疗,在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即可恢复;

对于比较严重的患者可给予对症治疗或使用药物对抗,如: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东莨菪碱、苯海索);肌松剂(如地西泮);抗组胺药(如异丙嗪)

单位:山西白求恩医院神经外科

作者:任晓佳 任江艳 史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