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入运营不久的深圳小梅沙海洋世界里,一条身长约5米、体重500多公斤的“机甲鲸鲨”在巨大的水箱里往来游弋。与全海洋馆其他200多种珍稀海洋生物相比,这条巨大的仿真生物显得十分另类。
近年来,不少地方的海洋馆、水族馆里,都出现了“仿生鲸鲨”的身影,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在业内人士和专家看来,对需要发展和创新的主题公园而言,引入“数字仿真生物”既是一种契机、也是一种考验,需要运营方将动物展示的娱乐属性和科普要求的科学性、真实性更好地结合,使之既相互区别、又相得益彰,形成社会认可的新业态。
水族馆还是科技馆:“机甲鲸鲨”迎来华南首秀
猛一看,似乎是一条活体鲸鲨在游弋,但仔细观赏,就能看出“鲸鲨”身体上的连接缝隙和“机甲感”。据了解,这条“仿生机甲鲸鲨”由13000个精密零部件组成,内部含有156个传感器、14个电机,能够高度模拟真实鲸鲨在水中游弋的生动姿态,灵活自如。
小梅沙海洋世界里的“机甲鲸鲨”(受访者供图)
体型庞大的鲸鲨,全长可达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之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喻子牛说,鲸鲨性格温顺,一般可以存活长达70年至100年。多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和海洋生态环境变化,野生鲸鲨的种群数量一直在降低,目前国内海洋馆保有一定数量,但并非每个海洋馆都有,且难以进行有效繁育、扩大数量。
“人工养殖的大型海洋动物,平均生存年限为5年。”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李建平说,对于大型海洋动物,海洋馆通常难以提供与其自然栖息地相似的舒适生存环境。
小梅沙海洋世界运营方、深圳市特发小梅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引入“机甲鲸鲨”既有生物保护考量,也是希望通过科技手段吸引观众关注了解海洋知识和文化。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大部分游客仍然习惯于去参观活体动物,向游客展示“机甲鲸鲨”没问题,但景区在引进相关技术手段时,应该考虑到游客感受,明确参观内容和主题,避免引发误解。
“机甲鲸鲨”不止一只 数字仿真等技术应用或成趋势
目前,鲸鲨已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EN)物种。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国内不少海洋主题公园里,都能看到“仿生鲸鲨”的身影。早在2022年1月,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亮相了一条“仿生鲸鲨”。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在传统海洋馆的基础上更多引入科技属性和科普项目,能够给公众带来更加多元化、科技化的体验。
小梅沙海洋世界里的“机甲鲸鲨”(受访者供图)
“首先,活体鲸鲨的捕捞利用,国家政策上有着严格限制、来源有限;其次,用‘机甲鲸鲨’有利于海洋生态和珍稀物种保护;第三,机甲鲸鲨也是中国智造前沿代表之一,具备低能耗、环保等属性,对大众科普、学生研学也有重要意义。”喻子牛说,作为海洋科研学者,自己很赞成“仿生鲸鲨”的展示方式。
戴斌认为,数字仿真技术以及一些前沿科技成果在主题乐园的应用是一个大趋势。“我们需要区分清楚,主题公园的娱乐属性,和科普要求的科学性、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具体到人造机甲鲸鲨,它和传统海洋动物的活体展示之间,应该是既要相得益彰、又能相互区别的业态和项目。”
“数字仿真技术”呼唤新业态新模式
一些受访专家认为,除了在海洋馆中模拟珍稀海洋生物以供科普展示,机甲鲸鲨等仿生鱼类还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中“大展身手”。例如,在生物研究领域,它们可以辅助研究鱼类游动机理,探索鱼群效应等鱼游生物学现象;在工程领域,它们可以在狭窄或危险的水下环境中,开展水质监测、考古、海洋地图测绘、生物拍摄、可燃冰探测等工作。
这是9月25日拍摄的小梅沙海洋世界(无人机照片)。(毛思倩 摄)
深圳市特发小梅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机甲鲸鲨”在网络上被热议的同时,也收到了不少来自游客、科研机构和行业等多方对此模式的好评和建言,并计划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推出更具科技感、更多元的展示形式,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体验,更好发挥出“机甲鲸鲨”的社会价值。
戴斌认为,海洋馆、水族馆可以进一步提升娱乐性和互动性,通过文化引领、科技赋能不断创造新的场景、新的体验,引导游客树立绿色旅游理念。“希望用好这些科普和社会资源,配合海洋馆已有的海洋生物种类资源和条件,激发出大众对海洋生物、对海洋科技的兴趣,提高对海洋生物、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喻子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