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至10日,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指导下,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与南华禅寺合作,在广东韶关举办“清溪濬源 祖印重辉:憨山大师与南华禅寺学术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从多个视角和层面聚焦南华禅寺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入探究佛教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实践路径和宝贵经验。
(憨山大师与南华禅寺学术研讨会圆满举办)
本次会议邀请了包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韶关学院等近30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近50位专家与会发表论文。
(南华禅寺方丈、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法广法师发表致辞)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张祎娜教授宣读了中央社院党组成员、教务长徐绍刚先生的致辞,南华禅寺方丈、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法广法师和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王颂教授也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发表讲话。徐超刚先生在致辞中指出: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恰恰在于其随着生产方式的演进,始终能够从自身的对立统一中、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获取蓬勃的生机和奔腾不息的动力。这样一种对立统一和交流互鉴表现在佛教史中,就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千年古刹南华禅寺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一个无法绕开的重要关节点,本次研讨会聚焦南华禅寺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梳理禅宗的脉络源流及其历史和时代价值,毫无疑问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法广法师详细梳理了憨山大师在南华禅寺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贡献,他进一步指出:做为六祖根本道场,南华寺过去都是围绕惠能大师来做文章,对憨山大师尚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挖掘,希望通过教界和学界等的合力,将憨山大师这一宝藏进行相应的整理与解读。王颂教授从中国佛教史研究的视角出发,指出晚明发中国近代化之先声,在思想文化、经济运作、民众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了活跃与多元的新面貌。佛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表现出一种起死回生、蓄势待发的状态。尽管这一趋势因为明清鼎革以及清前期、中期的专制、禁锢状态而被短暂的中断,但在清末民国再次蓬勃而出,以一种历史的自觉、国际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佛教的命运、中国佛教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晚明的佛教改革与晚清民国的佛教改革是同一历史趋势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塑造了当今佛教的面貌,对今后中国佛教的走向仍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憨山大师是晚明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憨山大师与晚明佛教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王颂教授进行致辞)
据介绍,南华禅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郊曹溪之畔,其历史可追溯至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在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深受历代帝王推崇礼遇,香火鼎盛、高僧辈出,享有“南宗发祥地”“六祖道场”“禅宗祖庭”诸多美誉,并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影响力远播海内外。寺院发展过程历经数次修缮、重建、中兴,最为重要的当推明末憨山德清中兴改革之举,包括驱逐流棍、订立清规、选僧受戒、创办禅堂、完善管理、清理寺产、清丈界址、增置产业等,一番锐意经营,十年呕心沥血,寺院百废俱兴,史称“德清中兴”。
(与会专家围绕研讨会议题展开热烈探讨)
与会专家们围绕历史、文献与思想等多个层面,展开了对憨山德清大师及南华禅寺的多视角、多维度的深入探讨。如从思想角度对憨山德清以及晚明佛教的特点进行分析;聚焦于明清佛教复兴的背景,并分析了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探讨包括憨山德清、云栖祩宏等在内的佛教僧侣在推动这一复兴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从三教关系乃至整个晚明宗教大环境的视角切入会议主题等。本次研讨会的论文充分展示了明清佛教复兴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了思想之间的传承、交流与融合,为我们理解晚明佛教和南华禅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丰富的材料,对于发掘整理南华禅寺的历史文化资源,总结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与学术研讨会的嘉宾、学者合影)
据介绍,本次研讨会是南华禅寺纪念憨山大师圆寂四百周年系列活动的环节之一,活动以“曹溪中兴、憨山高远”为主题,还将举办南华灯会、曹溪博物馆奠基仪式、憨山大师艺术特展等文化活动,对推动韶关当地发展文旅文博产业,弘扬传承南华特色禅宗精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