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13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诞生于内蒙古辽阔大地。三十年来,内蒙古分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服务自治区“三农三牧”,在风雨洗礼中砥砺前行,在历经考验中发展壮大。截至2024年9月末,累放贷款8293亿元,贷款余额1488亿元,较成立之初增加1400亿元,用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担当作为与履职实践,谱写了一曲支农报国的精彩乐章。
坚定办行方向 服务国家战略。
三十年来,内蒙古分行始终紧跟党中央关于“三农”的决策部署,坚决承担起农业政策性金融在不同阶段的职能与责任。成立初期,内蒙古分行积极参与和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针对粮食收购“打白条”问题,不断完善收购资金封闭管理措施,推行仓单管理,信贷支持粮棉油收购量曾达到市场供应量的75%,有效稳定粮食市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2004年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以来,循序渐进拓展信贷支农领域,逐步形成以粮棉油全产业链信贷业务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业务的“两轮驱动”发展格局,开启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征程。2005年,在农发行全系统率先获批开办以粮食过腹转化为主的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截至2014年,发放贷款512亿元,累计服务产业客户最高时达200多家。2005至2014年,全辖累放贷款311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分行成立时的7.2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分行坚决助力自治区完成党中央交办的“五大任务”,全力推动各种资源、各方力量向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聚合。脱贫攻坚期间,承担全区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的60%,率先投放扶贫过桥、贫困村提升、教育及健康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从2015年至2020年,累放扶贫贷款1231亿元,助力“改穷业、挪穷窝、换穷貌、拔穷根”。2021年以来,内蒙古分行积极适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累放贷款660亿元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累放贷款801亿元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西部大开发、“三北”工程攻坚战等国家发展战略,工作成效受到自治区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12年和2023年,分行先后获评自治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金融机构”。
强化金融实践 开拓支农新路。
面对新时期新任务,内蒙古分行着眼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通过中长期贷款和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农牧业农牧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为反贫困理论提供政策性金融实践。脱贫攻坚期间,立足区情实施领导包片推动、目标考核拉动,开通资源配置“绿色通道”。采取重点建设基金投资引导、扶持特色产业带动、基础设施扶贫项目、社会结对帮扶等方式,创新建立“政府+龙头企业+产业扶贫风险补偿基金+保证担保”扶贫模式,聚焦国、区贫旗县和深贫旗县投放扶贫贷款553亿元。支持“万企帮万村”扶贫企业134户,获全国工商联表彰。
为农业支持保护理论提供政策性金融实践。立足地区农牧业基础性地位和弱质性特征,自建行以来,投放农牧产业贷款4628亿元支持肉库、奶罐、绒都产业集群化建设,采取“建租贷”等模式,投放贷款636亿元促进生猪、牛羊、马铃薯等优势农牧产品有效供给,把政策性金融资源配置到农牧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的薄弱环节。
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政策性金融实践。率先推动建立政府财政、粮食企业共同出资的粮食市场化收购贷款风险信用保证基金,实行基金共管、风险共担。2016年以来,向620户次企业投放基金项下贷款317亿元,支持收购粮食2538万吨。目前,全区信用保证基金总规模达到10亿元,居农发行系统前列。
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提供政策性金融实践。加大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支持力度,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支持模式,截至目前,累计支持退耕(牧)还林还草3992万亩、禁牧舍饲6430万亩。从2012年至今,投放水利枢纽、防洪工程、河道整治等项目贷款541亿元,不断为建设亮丽内蒙古注入政策性金融活水。
深化重点改革 夯实经营基础。
内蒙古分行坚决贯彻落实总行党委提出的重点领域改革任务,持续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坚持以改革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不断厚植客户基础。健全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和业务模式,从成立初期的粮棉油收购、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专项三类信贷服务逐步拓展到整个“三农”领域,并提供产品组合、投融资组合服务。2007年起开办国际业务,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量24.9亿美元。截至目前,已具备8个基础信贷产品和70个营销产品服务客户。
加强资金计划管理。执行“全年计划、分季实施、按月监测、适时调整”的信贷计划指导资金供应,资金管理方式由调拨向营运转变。通过“春天行动”“百日增存”等专项推动,采取高端营销、联动营销等举措深挖资金链条,资金筹集余额由成立时的6.8亿元增长至256亿元。
完善风险合规机制。加强风险防控、法律事务、内控合规和案防管理,实现从单一向全面、定性向定量、被动向主动、碎片向系统、部门向全员“五大转变”,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资产质量始终居全区金融机构前列。
强化运营科技支撑。推动全区网上银行业务和手机银行业务机构全覆盖和通辽现货交易资金存管系统上线,搭建财政预算一体化平台、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2022年,搭建网络安全监测处置平台,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2023年,自主研发“阳光办贷”监测系统,推动办贷流程公开透明。
坚持党建引领 全面从严治行。
内蒙古分行始终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分行党委不断压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
政治建设铸魂。把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作为最大的政治。坚决落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坚持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思想建设强根。认真开展历次党内集中教育,通过“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干部集中培训等形式,结合“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组织建设夯基。加强三级行领导班子建设,把支部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抓基层强基础为导向,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争创“四强”党组织等活动,持续做好发展党员与评选表彰等工作。
作风建设塑形。始终坚持治党务必从严,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为抓手,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持续加强作风建设。2023年,出台改进作风18条措施,开展干部勤政评价系统管理,创新建立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思改提”机制及联系基层机制。
纪律建设生威。突出“党风监督抓重点、过程监督全链条、成效监督全周期”,推行领导干部廉政述职、银企廉洁办贷双承诺机制。制定《监督工作实施细则》,突出“关键少数、关键岗位”,将监督嵌入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
培育金融文化 厚植家国情怀。
内蒙古分行坚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实施文化铸魂工程,持续推进文化建设与信贷支农、经营管理、队伍建设深度融合。
双管齐下加强载体建设。实行属地创建和系统创建相结合,建行以来,先后有31个集体获评自治区级文明单位,3个集体获评总行级文明单位,2名员工获评“最美农发行人”。累计有149个集体、151人次获得自治区和总行级各类荣誉。
与时俱进展示企业形象。印发意见办法,明确学习宣传、规范标识、教育引导、深化融合、凝聚员工等5方面21项内容,强化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应用和营业窗口视觉形象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生根。
持续发挥工会纽带作用。逐步强化工会组织“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职能作用,积极落实行务公开、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党建带团建,开展推优入党、青年志愿服务队、青年林等活动及共青团“两优一红”评选表彰。辖内1名员工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1名员工被选为共青团十八大代表。
人文关怀践行社会责任。30年来,全行社会公益捐款累计超过1500万元,投入帮扶贫困村近千万元,向受灾地区捐款200万元,筹资建设1所希望小学,帮助百名学子圆大学梦。坚持开展困难员工慰问、为重病员工捐款等送温暖活动,用实际行动加强员工关爱,凝聚队伍合力。
骏马自知前程远,不待扬鞭自奋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内蒙古分行将持续发扬“蒙古马”精神,围绕规划抓发展、围绕客户抓服务、围绕合规抓风控、围绕基层抓基础、围绕实战抓能力、围绕使命抓作风,聚焦支农“六大领域”、“四个银行”品牌形象和“五篇大文章”,为内蒙古办好“两件大事”提供源源不竭的金融活水,为实现建设现代化农业政策性银行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李建华、金占跃、李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