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欣 河南物产集团有限公司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形成系统集成
在大规模数据环境中,充分运用网络信息科技的能力构建“大数据审计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数据审计库”包含并整理了企业所有的资料数据,不仅包括国企内各部门的信息,而且能够实现对数据的综合管理,便于内部审计员通过线上查询获取企业的各类数据,以此提升数据共享水平。此外,对国有企业内的各子系统进行了统一化处理,以实现系统的无缝对接,增强了国有企业体系间的联系强度,给内部审计员带来诸多便利,无需再次登录其他系统寻找所需的数据,也不必记忆大量用户名与密码。在这个高度依赖互联网信息科技的环境中,构建“大数据审计库”不但能够有效降低内部审计的成本,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内部审计员的工作效能,避免因错误的收集或延迟接收信息导致的损失。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智能化发展措施
(一)搭建组织架构,构建监督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党委顶层谋划机制。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内部审计向党委和董事会负责的工作机制,由国有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担任审计委员会主任,分管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强化审计体制机制建设,确保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二是国有企业董事会设立专业委员会。国有企业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由党委书记、董事长担任主任委员。两个委员会办公室设立在审计部,不参与集团生产经营具体业务管理,独立履行监督职责。三是构建集中统一领导、垂直管理的“风控中心”组织架构。构建高效严密的大风控体系,强化风险管控模式,将风险合规和内部审计紧密融合,强化对业务合规管理过程的监督。同时,统筹强化直属企业风控架构,配备管理风控工作的副总经理,加强风险控制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通过促进风控人员的合理流动优化,实现风控中心对各业务板块的监督与指导。
(二)大数据云计算平台
创建并维护企业的审计数据,收集与存储系统是必要的。由于审计数据多样性和规模庞大的特性,如“互联网+时期”,大型数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而对于企业内审资料来说也是如此——它们属于大型数据的一种类型并且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伴随着商业活动的愈发多元且错综复杂,传统的审核方法已经不再适用,这使得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来应对这一挑战:即提高我们的审查技巧和服务质量。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建设企业的大量审计数据获取及其存贮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相关专业的技能人才加入其中去保证该过程的高效运行。而所谓的“云端运算”(Cloud Computing)则是指基于互联网上各种可用的服务器或其他设备所提供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或者说是一项利用这种能力的新型的服务形式。它可以被理解成一组软件工具包或者是一些预先编写好的程序模块等之类的集合体,从而使用户可以通过远程访问的方式使用他们所需的数据库管理功能或是其他任何类型的在线服务。
(三)聚力审计标准化建设,高效率科学推进内部审计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逐步统一规范内审工作内容,确保内审工作科学有效开展,不断提高审计监督质效。二是做好审前调查,把握审计重点。按照“一审一案”原则,多种方式摸排被审单位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审计方案,准确把握审计重点,确保工作有的放矢。三是坚持全过程质量管控,确保审计质效。在审计开展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持续跟进衔接审计进度,坚持做到有频率的深入现场了解、有针对的分析反馈意见、有标准的校准审计报告。
(四)建立审计成果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监督合力
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及时将审计发现问题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享,实现“结果共用、联动整改”,充分发挥整体监督合力。分析研究倾向性和普遍性问题,对于反复出现的问题从规律上找原因,对于普遍出现的问题从机制上找对策,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健全完善审计整改监督长效机制,补齐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制度短板、体制机制上的管理短板,切实将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