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业大学“陇韵筑梦”实践团于2024年8月踏上了前往陇南市西和县的旅程,她们心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旨在探索流传千年的乞巧节之奥秘。
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这就是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流传1800多年,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活化石的“乞巧节”。每到乞巧节前后,便会响起悠扬的歌谣,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是对传统节日最质朴的庆祝。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乡村,走访了多位乞巧文化的传承人,聆听了他们讲述关于乞巧节的故事与习俗,体验了剪纸,制作麻纸等传统活动,用心感受着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星河下千载祈愿:迎巧、拜巧与娱巧的浪漫对话
“陇韵筑梦”实践队第一站——第十二届女儿节开幕式,助力乞巧文化传播西和县乞巧节开幕式上,政府领导发表热情致辞,欢迎参与和支持乞巧节的朋友们。随后进行了精彩的音乐剧表演。在表演结束后成员采访了开幕式演员,参与开幕式的一位演员表示这次经历非常宝贵,加深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增强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品味乞巧传统习俗,湖心岛共迎巧。实践团成员在晚霞湖畔观摩了乞巧节中的迎巧仪式。迎巧作为该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历六月三十举行,标志着活动的正式开始。妇女们精心装扮,手持香烛,在巧头的带领下,边歌边舞前往指定地点迎接巧娘娘的纸扎像。在此之前,还进行了手襻搭桥仪式,参与者将端午节佩戴的红绳解下并连结成长绳,象征为巧娘娘下凡搭桥。伴随传统歌声,姑娘们沿着湖畔行进,表达对智慧、灵巧及美好生活的祈愿。
娱巧包括唱巧和跳麻姐姐,唱巧贯穿在整个乞巧活动的始终,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唱词和唱腔。而跳麻姐姐是一种求神附体,祈神问事的仪式,只有在乞巧活动进行期间,才能不定期的举行,也是一种娱神和自娱的一个过程。
实践团成员来到汉源镇的“巧头”董月梅女士家中参与唱巧与跳麻姐姐,大家齐声高唱巧歌,歌声回荡在村庄上空,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这不仅仅是对古老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更是让城市来的志愿者们深刻领悟到这些娱乐活动对当地居民的意义。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学习到了巧歌的演唱技巧,更是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指尖流转的千年遗韵:麻纸与剪纸的艺术对话
实践团拜访了非遗剪纸传承人赵金慧女士并体验了剪纸的魅力。赵金慧女士是一位从事小学美术教育多年的教师,她深谙剪纸艺术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赵女士认为剪纸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她通过教学实践探索适合当代学生的剪纸教学方法。赵女士展示了她的代表作《牡丹与石榴》,寓意全国各民族应紧密团结。牡丹代表国家繁荣,石榴象征民族团结。她指出学生课业繁重,学习剪纸的时间有限,这使得剪纸面临失传风险。尽管如此,赵女士仍坚持将剪纸引入课堂,并尝试与现代元素结合以吸引年轻人。为使非遗保护取得根本性改观,地方政府作为主要责任者,应承担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者、宣传者、实施者,以及非遗文明的鉴定者等角色。
接续传承古技艺,书写麻纸新辉煌—实践团来到国家级非遗文化保护项目西和麻纸制作现场,同非遗传承人胡凤钰先生及其徒弟们进行关于麻纸制作技艺的交流,并且亲身体验制作过程。
西和麻纸,采用构树皮为原料的传统技艺,在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树皮制成的麻纸具有清香、坚韧、耐久的特点,能保存千年且不易受潮、防晒、防寒。书法家颜树公称,麻纸上的作品古朴沧桑,能很好保留艺术家的情感。“陇韵筑梦”实践团在胡凤钰先生指导下,亲历了从选材到成品的72道复杂工序。这些工序考验制作者的耐心与细心。胡先生表示:“每张麻纸都凝聚着匠人的汗水与智慧。”实践团不仅了解了制作过程,还在麻纸上尝试书写,颜树公还将成员名字融入书法作品,寓意美好祝愿。
对话赵君平:探寻乞巧文化奥秘与传承
赵君平老师认为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对于我们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让一种文化得以延续,它必须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如果一种传统与现代生活脱节,人们就会觉得它与自己格格不入,因而缺乏继续传承的动力。比如乞巧节,它最初的意义是为了祈求心灵手巧,获取家务和缝纫技能,但随着时间演变,现在的祈愿内容已扩展到考试成功、学业进步甚至婚姻幸福等方面,这说明传统文化是可以随时代发展而灵活调整的。
现代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展示与传播的新契机。在过去,人们仅能在乞巧节期间走出家门,通过走街串巷的方式参与文化活动,而今,借助互联网,年轻一代可以轻松接触到传统文化信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我们可以将传统乞巧歌舞传播给更多人,使其被广泛知晓。
不过,这一过程中也存在挑战。一些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的人可能会误解乞巧节,将其与普通的广场舞混为一谈,这无疑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威胁。为此,作为传承者,我们需要明确区分真正的乞巧文化及其可能产生的偏差,并呼吁相关部门给予传承人更多的支持与重视,以确保传统文化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传承与发展。
尽管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传播途径,但伴随而来的风险也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和解决,以维护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晚霞湖畔,织女巧心传:共话乞巧文化韵脚
葱茏晚霞湖畔,乞巧织梦共传承晚霞湖畔,绿意葱茏,碧波荡漾,尽显陇上江南的秀美。在这里,一场关于乞巧节的宣讲活动拉开帷幕。这次宣讲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展现了陇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乞巧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以及文化意义,并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让乞巧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下焕发新生。在文化分享会上,实践团成员化身文化使者,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游戏,让更多人了解乞巧节的由来、传说和习俗。
乞巧筑梦——陇南行
“三下乡”探寻西和乞巧文化,作为一次深入乡村、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实践探索,其影响意义深远而广泛。为天津商业大学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实践机会。活动对参与者的个人成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大学生志愿者还是当地居民,都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我们通过亲身体验乡村生活、参与文化传承,不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也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