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穿涉山海,传递希望——第四期“问渠计划”圆满结项

2024-08-27 14:49:06   来源:今日热点网

为了促进东西部教育协作与交流,深入学习“青年学生应当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成长”的思想,弘扬“扶贫先扶智”的理念。中华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之家、江苏网络文学谷、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共同发起了第四期“问渠计划”,本项目由江苏省文学社团联席会执行,成立了贵州支教队、苏北支教队、南通大学专项支队、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专项支队四支队伍,分别奔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陕西汉中、河南商丘、江苏泰兴进行暑期支教。

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通大学等江苏十余所高校的五十余名大学生,奔赴贵州省岑巩县岩下文化中心、河南省商丘市坞墙镇校张庄小学、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褒城镇邹寨小学以及江苏省泰兴市各社区等地,面向一年级至初三年级,各自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支教活动。支教团队结合当地实情,秉承“包容、坚持、思考、共鸣”的精神,开展了诸如诗歌鉴赏、非遗手工、国学启蒙、音乐美术、礼仪文化等众多精彩课程,累计为八百余名当地学子提供教学服务。

贵州支队因地制宜,开展老师学生“一对多”结对式教学,密切关注关注当地儿童心理健康,除正常课程教学任务外,每五到六位学生就安排有一位老师专门负责,以此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需求、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在非遗手工课上,非遗老师既分享了来自江苏的云锦、昆曲等非遗文化,又结合当地侗族少数民族特色讲解侗族大鼓、侗族大歌,并根据需求进行制香、茶艺和陶笛等传统文化教学,激发当地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初中历史老师根据自己所讲授的近代史人物故事,组织初中学生排练以爱国人士梁启超为主要人物的历史话剧《百日维新》,受到了当地学子的踊跃参与,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支教时间虽短,却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队员们还开设了“话说汉中”这门课,通过讲故事、绘画等形式,寻曹操“衮雪”真迹,探明修栈道历史,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领孩子们走进汉中的历史长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专项支队的队员们,在团委书记千继贤的指导下,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观念”,传承“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以积极乐观的姿态投入教学工作,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和责任。

苏北支队的支教活动分布在泰兴市各个社区,以暑托班的形式开展。支教队员们立足于地方孩子的特色以及不同的性格,积极与孩子们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与孩子们的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既温暖了孩子们的心,也带给了支教老师们不一样的感受。在教学中,他们不断鼓励孩子们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潜能,鼓励孩子们在学习中也能收获知识。

“一个人的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的很远。”贵州省岑巩县岩下文化中心的村民代表杨洪对贵州支队的队员们深切嘱咐道:“村里的孩子们都是顽石,顽石不经过打磨就只能是石头。用心用情,发现孩子的弱点并走进他们的世界,使之认同你们的引导,这比讲文化课还重要。”

“问渠计划”总负责人沈树威在第四期“问渠支教”的启动仪式上说:“第四期问渠计划的主题在于把目光从乡村美育与山区儿童上,转移一部分到参与支教的队员身上,问渠计划今年想要探索一下青年人为什么愿意投身乡村振兴。我们做的是真实的公益,我们是真正活跃在基础教育与乡村振兴前线的。”

在本次支教中,四支队伍的队员们出色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思考与热情,投身于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去。未来,“问渠计划”支教团将继续坚持“包容、坚持、思考、共鸣”的思想,秉承“不忘支教初心,牢记时代使命”的精神,活跃在基础教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爱心公益活动的最前线,展示出当代青年学生的青春风采。

第四期问渠计划支教团成员:王鑫怡、许泽祥、钱绮莲、章晚晴、王俐晴、叶书豪、朱雨阳、宿皓瑜、宋峘、张昊天、臧松涛、储怡洁、李安琪、张少镟、王思轶、陈雨洁、覃薪力、石雨晴、张好、许可、李姗芸、姬家馨、陈海洋、陆明飞、 王子龙、王旭婕、周恒、赵睿、梁爽、陈阳、王清雯、陈俊瑜、张天天、张一凡、 赵淼橦、华正康、张新吾、张昕悦、刘永熙、江雯、易思甜、董莹莹、程琪琪、陈祺洋、陈佳豪、黄峥、钱柯羽、马伊然、王嘉明、商若渝、陈浩、罗梦雅、朱雯昕、朱峙渟、徐一悦、黄天柳、马思琪、余点点冰。

文:南京晓庄学院 许泽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