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共绘“硒”望,知行合一——南师化科学子不“遗”余力助力乡村振兴

2024-08-26 21:36:59   来源:今日热点网

泱泱华夏,文化经典,悠悠历史岁月长;非遗匠艺,国之精粹,代代相传气象新。为了传承和弘扬家乡悠久的非遗传统文化,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不“遗”余力,打造“1+N”模式共绘“硒”望——知行合一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的成员对家乡的非遗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究。通过问卷调查,把握非遗文化现状;进行线下走访,聆听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观摩葫芦烙画的制作,设计相关文创。

葫芦,谐音“福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它带着吉祥美好的寓意。葫芦烙画,为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是用烙铁在葫芦上熨出烙痕作画,以刻刀为笔,葫芦为缘,把绘画、雕刻等技艺巧妙地融汇在一起,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在团队成员与安徽非遗传承人郑小良的访谈中他提到,火候、温度高低、节奏、布局,每一点元素的不同,都能影响画面的最终成型。守护创作的信念,用态度研磨细节,把古朴自然的葫芦变为一件件透着灵性的艺术品,是每一位非遗工作者所坚守的理念。

“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行走万里身。”葫芦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璀璨的中华文化长廊中仍熠熠生辉。团队成员通过传统葫芦画作品发现民族艺术之瑰丽,多学科融合,学习葫芦画的知识和技巧,体悟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葫芦技艺之精深。葫芦艺术工作坊的出发点正是试图对葫芦的固有形象加以改变,他们加入了中国画中的勾、勒、点、染等手法,既保持了传统绘画的风格,又有现代的艺术气息。非遗具有独特性、脆弱性、活态性、传承性的特征,适宜的产业化可有效推动非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团队成员的目标所在。

葫芦烙画以外,团队成员还实地体验苏绣的制作。进入手作工坊,老师根据访谈问题对现有苏绣工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随之就指导大家开始了刺绣。在了解了平针和切针主要的两种的绣法后,大家就开始了上手操作。起初是穿针引线,将单独的线抽出并打上死结;接着将棉线穿过来穿过去,进行细密的排布;遇到海浪这个图案特殊的角落,就用打结绣等其他针法。

在进行刺绣的同时,团队成员也了解到苏绣的历史源远流长,苏州在历史上出现了数位优秀的绣娘,随着时代的更迭,苏州首先逐渐重视苏绣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各级文化机构积极推进苏绣保护和传承工作、支持鼓励苏绣传承人的技能培训。同时,相关机构与各级院校组成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并且通过对苏绣历史、工艺、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为苏绣传承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推动苏绣技艺的创新性发展与改进。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大家深刻意识到葫芦烙画、苏绣不只是文,更是“文明的载体”、“国家的记忆”,同时团队成员也尝试寻找非遗文化、化学专业与乡村振兴三者之间的关系,多方融合,用心用情讲好家乡故事。(邓苏云 邓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