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大学生“三下乡”:传承华夏非遗文化 探寻民族文化瑰宝

2024-08-26 18:24:49   来源:今日热点网

2024年7月26日,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黔州非遗文化观察团来到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开启了以“中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非遗文化探寻之旅。此行旨在深入基层,走访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工艺,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探访蜡染刺绣 感受针线传承之美

实践团队首站到达纳雍县猪场乡湾子寨村,参观当地一家蜡染刺绣厂——多姿民族蜡染刺绣厂。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蜡染刺绣是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工序复杂、制作不易,如今借助现代化机器工艺才得以批量生产、走向市场。

图为多姿民族蜡染刺绣厂工作人员讲解刺绣工序。杨光巧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用蜡在布上绘画。杨光巧 供图

随后,同学们来到蜡染刺绣非遗传承人杨辛飞老人家中,跟随老人学习蜡染刺绣技艺。杨辛飞老人今年已80多岁高龄,十多岁时就跟随师学艺,从事蜡染刺绣已有60余年。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非遗刺绣。杨光巧 供图

在老人的指导下,观察团成员亲身体验了蜡染、刺绣的过程,切身感受到这门技艺的精妙与不易。制作蜡染要先将图案用融化的蜂蜡绘制在白布上,然后放入染缸中着色,最后煮沸去蜡,一件色彩绚丽的蜡染作品就诞生了。

图为杨辛飞老师煮蜡去蜡。杨光巧 供图

告别杨辛飞老人后,实践团队又拜访了另一位蜡染刺绣非遗传承人黄梅老师。黄梅老师热情地向同学们讲述了蜡染刺绣的发展历史和工艺特色,让同学们对这一非遗技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苗族蜡染刺绣服饰。非遗传承人黄梅 供图

拜访非遗传承人 聆听民族乐器之声

在纳雍县猪场乡湾子寨村,实践团队拜访了82岁高龄的苗族音乐非遗传承人李爷爷。李爷爷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精通吹唢呐、芦笙,拉二胡等多种民族乐器。

图为黔州非遗乐器传承人演奏竹笙。杨光巧 供图

李爷爷先为同学们演奏了唢呐。他神情庄重地握着乐器,轻轻吹奏,悠扬而略带悲凉的乐曲响彻云霄。李爷爷解释说,民间唢呐吹奏要按照民族风俗,不同场合曲调、时长、音质各不相同,不能随意而吹。接着,李爷爷又演奏了芦笙。芦笙外形独特,笙管开有音孔,装有铜簧,下端插入葫芦状的共鸣箱内。李爷爷说,芦笙是在老人去世时吹奏,以抒发内心哀思。

图为非遗乐器传承人演奏唢呐。杨光巧 供图

随后,到纳雍县猪场乡发仲村拜访二胡传承人,李爷爷还展示了他的“心爱”——二胡。原来李爷爷自幼喜爱拉二胡,跟随多位师傅学艺,又将技艺传给了儿侄子,如今叔侄俩经常合奏于重要场合,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李爷爷说,学二胡需要天赋,更需要兴趣,还要勤学苦练,用心去感悟乐理。

图为非遗乐器传承人讲述二胡学习经历。杨光巧 供图

感悟多彩民族文化 助力文化传承发展

在贵阳民族博物馆,观察团进一步感受到黔州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居少数民族达17个,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参观过程中,观察团成员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摩展品,对贵州民族文化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

图为贵阳民族博物馆展区。杨光巧 供图

展厅中陈列着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银饰、刺绣、蜡染等手工艺品,每一件都凝结着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五颜六色的苗族服饰绣工精美、做工考究,展现了苗家女性巧手慧心;古朴厚重的侗族大木鼓述说着一段段动人的历史故事;多姿多彩的布依族蜡染作品将山水、花鸟、人物跃然于布帛之上……丰富的展览让观察团大饱眼福,真切地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观察团学习黔州民族文化。杨光巧 供图

参观过程中,博物馆AI讲解员生动地向观察团讲述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群山环绕,多民族杂居,民族文化在长期交流碰撞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既各具特色,又互相交融,构成了一幅“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动人画卷。讲解员的讲述让观察团成员对贵州民族文化有了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

图为观察团与黔州热情村民合照。杨光巧 供图

据悉,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为期半个月。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观察团成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眼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吾辈青年,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要用实际行动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杨光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