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之“声”重现曲艺之“新”——天津外国语大学遗脉寻声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2024年7月15日至2024年8月10日,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遗脉寻声——揆朝夕而建未来”实践团响应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聚焦地形对曲艺文化的影响,在天津、吉林、山西、安徽四地开展了对京韵大鼓、梨树二人转、大同数来宝、凤阳花鼓四种曲艺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实践团成员依托新媒体平台,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线下基层宣讲、线上小红书宣传、创作文化地图H5页面等方式推广四种非遗曲艺。目前,基层宣讲已经走过数十地,以“现代技术+曲艺”切入点创作的H5页面浏览量已达5000+,“曲艺+网络热点”方式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浏览量已达2000+,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曲艺在更广泛人群中的宣传。
【图为实践团宣讲过程中的合影】
“遗脉寻声”团队成员深入调查线上资源,惊喜地发现四种非遗曲艺均拥有网络传播账号和精品视频集锦,然而其浏览量与点赞数却显得颇为黯淡,亟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紧随线上调研的脚步,“遗脉寻声”实践团深入一线,亲身体验了非遗曲艺的独特魅力,并开展了采访活动。梨树二人转民间爱好者安女士指出,曲艺根植于民间,“俗”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人转的繁荣离不开这份接地气的娱乐性。京韵大鼓非遗传承人陶婉岚表示非遗曲艺的传承首先需要热爱,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喜爱上这一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同数来宝非遗传承人李骐宇侃侃而谈,表达了曲艺人德艺双馨的坚定追求以及对于大学生参与到非遗传播的欢迎。此外,在对凤阳花鼓表演的观众采访中,年轻观众纷纷表示,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了非遗曲艺的无穷魅力,愿意将这份文化瑰宝推荐给身边更多的人。
【图为实践团在进行采访活动】
采访过后,成员们感动于每一位非遗传承人的执着与真诚、坚守与匠心。为了更好地推广四种曲艺,“遗脉寻声”实践团于吉林、天津、山西、安徽四地展开了多地宣讲。
宣讲过程中,成员们结合受众等因素完善宣讲内容,创新宣讲方式,采取音视频结合、趣味问答、游戏等多种互动形式,不仅为孩子们讲解了曲艺知识而且吸引了孩子们对于曲艺的兴趣。宣讲过程中的“小老师”身份,让成员们对曲艺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在宣讲中感受到了传播曲艺文化的艰辛与欢乐。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进行宣讲】
“遗脉寻声”实践团成员将古色古香的曲艺文化与现代H5设计相结合,将喜闻乐见的曲艺表演和有趣可爱的动画人物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设计制作曲艺文化地图,使京韵大鼓、大同数来宝、梨树二人转和凤阳花鼓等非遗曲艺知识,绽放在华夏地图上,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幅员辽阔的伟大祖国孕育出的多样曲艺文化。目前文化地图宣传态势良好,浏览量已达到5000+。
【图为文化地图首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更加理解了三下乡的意义。正如团队成员王思淇所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尽管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但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关注曲艺文化,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们青年更应该坚定走在文化自信道路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