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

青春“三下乡”|江苏师范大学:碧螺春香满东山,躬身力耕促发展

2024-08-17 19:15:03   来源: 财讯网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乡遇仲夏实践团”于8月6日至8月8日,前往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开展了以“走进东山茶镇,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观电商园,探其奥秘

碧螺又飘香,无处不飞翠东山。碧螺村因碧螺春茶而得名,是碧螺春茶的主产地,全村现有碧螺春茶种植面积超过4000亩,拥有“吴侬”等茶叶知名品牌7个,被评为“江苏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实践团走进了碧螺村,参观当地的电商园和茶园。实践团采访了当地人民,对于电商园的建立有了更深的认识,电商园为当地的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品尝到东山的特色产品。实践团成员在与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了解了他们的职能与责任。村委会在组织工作方面非常积极,他们致力于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了各种培训和活动,帮助村民提高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时,他们还积极引进外来投资,促进了村庄的经济发展。

走访茶农,体验抗旱

实践团走访了茶农翁爷爷,在他家中,实践团品尝到了正宗的碧螺春茶,并与他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在对话中了解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销售以及茶业的发展给东山人民带来的生活变化等。翁爷爷骄傲地告诉实践团团员们,茶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东山人民靠自己的劳动,让东山特色农产品面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这对他来说是“种好茶,卖好茶”的一个动力。

图为采访茶农翁爷爷。江苏师范大学 吴乐炎 供图。

实践团进入茶山近距离接触碧螺春茶的种植过程,观察碧螺春的形貌与生长环境,旨在了解当地特色农业产物——碧螺春茶的生产链。凌晨五点,实践团和翁爷爷一起上山抗旱,给茶树浇水。“一日之计在于晨”,东山镇的村民们享受着“地利”,也把握着“天时”,才形成了“人和”的生活气息。实践团和农民们仅一日的作息同频,便见到了日出东山、日落西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名声远扬的碧螺春茶背后是一双双有力的手,一个个弯下的腰。乡村振兴战略不是一纸空文,而是党领导下的一呼百应,是年复一年耕作,一年更胜年的变化。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抗旱”。江苏师范大学 刘娜娜 供图。

寻其古韵,究其制法

在翁爷爷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们初见了碧螺春茶树。一株茶树大概半米高,通体是墨绿的叶子,只是最上方的一簇新芽长得翠绿。实践团来东山镇之前就了解到碧螺春茶的历史悠久,此次实践更是见识到了它的独特的制作工艺。碧螺春茶全部采用手工制作,通常在春季的清晨至上午时间采摘,以嫩芽头为佳。其制作过程包括杀青、揉捻、搓揉、炒制等,每一步都对技术和经验有很高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碧螺春茶的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色泽碧绿、香气清幽、味道鲜爽、汤色清澈。好的碧螺春茶叶在冲泡时,茶叶会如螺丝般缓缓下沉,形态美观。现在的碧螺春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远销海外,成为展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运用专业,助推发展

“乡”遇仲夏实践团是由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组成的团队,对于他们来说拍摄短视频宣传,纪录在东山的生活,通过镜头语言结合城乡规划知识能够将东山“乡村振兴”不断向上发展的奥秘让更多人看见。成员们用镜头展现茶叶的鲜嫩和细腻,呈现茶园的广袤和壮丽,跟随茶农的脚步,感受他们的辛勤付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东山的茶园之中,亲身体验碧螺春茶的生长和制作过程。

图为采访拍摄。江苏师范大学 瞿泽浩 供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实践团走进乡村,不仅是回归社会最广大、最伟大的群体,回归最有包容性的土地,更是回归与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收获感动与感叹之余,最大的感受便是看到了将政策与落实的交叉,党与人民的团结。实践团将继续前行,用科技智慧助力乡村发展,用青春汗水,浇灌希望之田!(作者: 倪好 韩小雅 吴乐炎 瞿泽浩 刘娜娜)

图为实践团合照。江苏师范大学 倪好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