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头条

弘扬航天精神 增强文化自信

2025-10-31 18:47: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杨丽萍

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从航天传统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60多年发展历程,孕育出具有独特行业特征的航天文化。航天文化是航天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种精神文化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强国梦。航天文化也凝结了一代代航天工作者扎根大漠、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勇攀高峰、不懈努力的创新精神。其中,艰苦创业精神是坚实基础,无私奉献精神是价值追求,科学求实精神是作风态度,开拓进取精神是发展动力,四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

一、艰苦创业精神是坚实基础

艰苦创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的内在支撑。回顾我国的航天事业就是一部可歌可泣、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尚处于“一穷二白”时期,在西方国家的核讹诈和封锁禁运面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以“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的政治远见和坚强决心,果断作出要研制导弹、原子弹的英明决策。1957年,钱学森关于建设导弹试验靶场的建议获得批准,随后我国成立了靶场筹备委员会和筹备处,着手建设我国第一个导弹综合性实验靶场。经过对我国从东北到西北多个场址的水文、地质、气象、矿藏、人口的详细勘察比选,最终将场址确定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青山头(即宝日乌拉)地区。1958年,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7169部队)十万大军开进该地区,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同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秘密回国,奔赴祖国边疆……陈士榘上将、孙继先司令员、栗在山政委与广大官兵挖地窝、住帐篷、喝苦水、战风沙……而“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等战斗口号更是号召建设者扎根戈壁、献身国防科技,使被号称“中国航天第一港”的航天城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屹立于大漠深处。而伟大的创业实践同样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的支持和鼓舞。在航天城建设之初,以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从零开始,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伟大成就,让中国航天事业从额济纳旗这片热土起飞,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孕育出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精神。

二、无私奉献精神是价值追求

伟大的事业需要奉献者。无私奉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在中国航天事业6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来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一代代航天人秉持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崇高境界,众志成城、戮力同心,为祖国的航天事业默默付出,无数建设者和科技人员甘当无名英魂,隐姓埋名,演绎了青春无悔、生命无怨的“红色芳华”,正所谓“一代代追寻者青丝化白雪、一辈辈科技人情铸边关恋”。无论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烈士科学家郭永怀,还是为保护装备和战友在熊熊烈火中牺牲的燃料加注操作手王来,以及不顾生命危险成功发射中国首枚核导弹的英雄“七勇士”,他们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

在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之初,出于军事保密和人民安全的需要,航天城的建设需要划定军事禁区。为支援新中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的建设,深明大义的内蒙古额济纳人民“舍小家、为国家”,“三易旗府”。1958年,1173名牧民离开了额济纳河、狼心山一带,将以宝日乌拉为核心的巴音宝格德山下数万平方公里水草丰美的牧场让给国防建设。他们赶着7万多头牲畜,长年累月在孟格图、古日乃、乌特尔勒格、宝日川吉、拐子湖、马鬃山等地来回往返,舍弃棚圈1430多座、简井2650多眼,整个行程逾6000多公里。额济纳人民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壮歌,为航天城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保障。至今,航天城内仍流传着“驼奶救战士”列格杰、“五好职工”杨福清、“丢下羊群送残骸”巴特尔、“生命禁区里的坚守者”孙卫东等民拥军的感人佳话,他们不是战士却胜似战士,用对航天事业和这片土地的热爱书写了一部无私奉献、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壮丽诗篇。

三、科学求实精神是作风态度

科学求实是航天精神的灵魂,是做好科学技术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内在要求。航天系统的各个部分高度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容不得丝毫大意。一颗螺丝钉、一根导线、一只元器件的质量好坏,都关系到整个系统运行的成败。每一位航天人深刻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方针,做到“严、慎、细、实”,加强质量控制,创建质量文化。从国产导弹成功试射,到两弹结合震撼全球;从东方红卫星绕地旋转,到载人航天千年圆梦;从试验性质的靶场,到高密度航天发射的理想圣地,都印证了航天人遵循科技发展规律、不断攻克技术难关的务实精神。如操作手王长山为保证导弹测试安全,用猪鬃从导弹连接处挑出一根长度不足5毫米的小白毛;李传森和杜庆海在蘑菇云里穿梭4个来回,取得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精确数据和样品;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决定将“拉刀式”缓冲器更换为更保险的“胀环式”缓冲器,确保载人航天飞船万无一失等等。60多年来,航天人秉持求真务实精神,有效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在资金短缺、设备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背景下,研制出一系列质量可靠的尖端技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四、开拓进取精神是发展动力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创造。1960年,苏联政府单方撕毁合同、撤回专家。中国航天人凭借强烈的进取意识,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精心化验、准确操作,最终在短短17天内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苏制P-2导弹。在此后多年的时间里,科技人员卧薪尝胆、刻苦攻关,终于掌握了导弹研制的核心技术。航天城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作为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综合性导弹、卫星、飞船发射中心,作为世界三大航天发射场之一、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自建成至今,共发射各类导弹1000多枚、神舟飞船十几艘、卫星100多颗……累累硕果向世界充分展显示我国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在60多年艰苦创业的过程中,航天人始终秉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进取”的精神理念,国家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和衷共济、守望相助、无怨无悔,积极将国防事业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行业特征的航天精神。传承和创新航天精神,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还要赋予航天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破浪前行贡献力量。

[作者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项目(20VSZ032);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2NDC114);202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1BDJ011);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YJC710098)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